TOP
雅安地震救援:整個中國一躍而起
[ 編輯:admin | 時間:2013-04-22 09:04:04
| 瀏覽:10916次 | 來源:中國市政建設網 | 作者: ]
在這個周六的清晨,最先躍起來的,當然是地震波及范圍之內的人們。震區(qū)居民的直接逃生避險,是第一時間的第一波救援——自救。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,除雅安部分極重震區(qū)外,多數地方的百姓自救順利。很多人在第一瞬間的反應處置,有汶川地震經歷與日常應急訓練相疊加的痕跡。
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反應速度。這是5年前5 12那天所沒有的景象。它們不僅構建了震情傳播的平臺,也構建了一個粗線條的救援平臺,甚至是對社會應急救援機制的監(jiān)督平臺。震后一度仍在按部就班收費的個別高速公路,就在微博上一片喝退聲中,做了本來應該更早做出的調整。 和前年“7 23”甬溫線動車撞車事故后的頭兩個小時相比,社交媒體在特殊情況下的作用方式,大幅拓展。中國國家救援隊、主流媒體官博等紛紛呼吁震區(qū)博友提供災情。第一時間突進災區(qū)的傳統(tǒng)媒體記者,則從微博上發(fā)布一路見聞。沖在最前面的一些當地記者的重要目擊,由此迅速被整個輿論場擴散共享。 社交媒體的兩面性也同步體現(xiàn)出來。地震后頭半個小時,微博上流傳了N張慘烈照片,夸大了震情。那是5 12的舊照。微博可加速傳遞災情,也可能夸大災情。鋪天蓋地的地震訊息在幾億個手機、電腦上呈刷屏狀,這會調動起救援的神經,也可能營造另一種潛在的恐慌。在第一反應上,社交媒體遙遙領先。而系統(tǒng)的救援逐步展開后,社交媒體又顯得后勁不足,很難提供完整信息鏈,而逐步演變?yōu)閭鹘y(tǒng)媒體所做救援報道的二次傳播平臺。 傳統(tǒng)媒體在雅安地震發(fā)生后,顯示出了比以往更快的反應能力,包括展開報道和一撥撥記者向震區(qū)的快速突進。“人人都是記者”這句話的局限性,由此顯現(xiàn)。博友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固然最快,但魚目混雜。由職業(yè)記者們發(fā)回的一線報道,顯然判斷更專業(yè)、表述更靠譜,迅速占據了輿論場的信息主導。 公眾通過媒體緊盯震情,傳統(tǒng)媒體和社交媒體共同構建了這個通道。而黨政軍群的緊急應對,才是地震救援的主體。四川的地震應急體系,在全國各省區(qū)市,可能是最具反應能力的。它成長于汶川地震救援,過去五年得到持續(xù)發(fā)展,日常亦練兵不斷。今天的啟動,沒掉鏈子。 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突進救援,更是震后24小時內的決定性力量。這個時刻,子弟兵的救援幾乎是唯一成建制的救援。百人、千人規(guī)模的突擊隊,發(fā)揮著其他救援所不能企及的救援覆蓋力。 從地震破壞力和影響范圍看,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畢竟差著一兩個等級。震中蘆山固然有道路損毀等難題,但和之前的舟曲、玉樹等偏遠高寒地之地相比,雅安地區(qū)終歸靠近成都平原中部,有利于救援力量的迅速大體量抵達。更多的難題可能來自于防范滑坡等次生災害,避免救援力量遭遇意外犧牲,以及如何妥善轉向災后安置與重建。
習近平、李克強等中央領導的指示,李克強、汪洋等在災區(qū)的抵前指揮,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、情感支持和多種形式的馳援,迅速使雅安地震救援上升為國家行動。我國是個地震多發(fā)的國家,西南是個地震多發(fā)的地區(qū)。地震救援,考驗這個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,也檢驗社會管理和應急防災綜合能力,更體現(xiàn)社會公眾有序參與重大公共事務的能力。 相關新聞
評論
|
熱門文章
|